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7篇
  免费   643篇
  国内免费   668篇
林业   1364篇
农学   340篇
基础科学   365篇
  2231篇
综合类   2183篇
农作物   96篇
水产渔业   601篇
畜牧兽医   915篇
园艺   147篇
植物保护   606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310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328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322篇
  2016年   446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541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440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427篇
  2005年   340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人工针叶用材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  陈杰  李涛  刘福江 《吉林林业科技》2007,36(3):14-17,20
从树冠截留降雨、枯落物持水及土壤蓄水三个方面对辽东山区人工针叶用材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各人工针叶用材林生态系统树冠的截流率为18.3%~28.5%;枯落物贮量为10.1~19.4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取决于枯落物贮量及其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率为自身干重的1.5~2.5倍;0~40 cm土层的土壤蓄水量为840~1520 t.hm-2。综合分析表明:6种人工针叶用材林的涵养水源功能主要决定于土壤蓄水量,树冠截留雨水和枯落物持水起辅助和调节作用,其中,长白落叶松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强,其次是华山松林、日本落叶松林、红松林、油松林,而云杉林的涵养水源功能相对最弱。  相似文献   
92.
人工巢箱招引杂色山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3-7月于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悬挂人工巢箱招引杂色山雀,共设置80个巢箱,其中11个巢箱被4种鸟利用。鸟类的进驻率为13.75%,其中杂色山雀利用了8个巢箱,利用率占招引总数的72.73%。对招引到杂色山雀的巢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色山雀多选择2m以上、南坡中下部、巢口朝西南的巢箱,而巢箱悬挂的树种对其选择没有影响,人为或天敌干扰会导致杂色山雀放弃巢箱。该项试验为进一步保护稀有物种和研究其繁殖生态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相似文献   
93.
退化人工梭梭林的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退化人工梭梭林进行恢复试验研究发现:滴灌可使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显著提高;梭梭光合作用增强;群落物种数增多,盖度增大;防风固沙作用增强.布设机械沙障可使退化梭梭林地表粗糙度增大,林内近地面层风速、输沙量显著下降.春灌3 a后,不仅退化梭梭个体恢复正常生长,同时梭梭林群落物种组成数明显增加,盖度显著增大,生态功能也逐渐恢复.雨水集流和雨水下渗改造两种模式应用1~2 a后,退化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均有明显提高.滴灌、布设机械沙障、春灌和改造结皮4种技术措施对退化梭梭林生长及其环境均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其中滴灌、机械沙障恢复技术是当前和今后推广的主要措施;春灌和改造结皮可作为前两种技术的补充措施.  相似文献   
94.
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地(包括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是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在水土保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蔡家川流域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分析与测定,研究比较了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最大有效拦蓄量的大小排序为:虎榛子林(2 85mm)>沙棘林(2 38mm)>刺槐林(1 88mm)>油松×刺槐林(1 31mm)>油松林(0 77mm)。不同植被类型0~60cm土层的林地土壤最大拦蓄量为:虎榛子林(248 2mm)>油松×刺槐林(241 0mm)>刺槐林(210 2mm)>油松林(198 1mm)。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为该区水土保持林的合理经营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
葡萄酒人工催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酿是葡萄酒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自然陈酿过程缓慢,造成葡萄酒生产和上市周期过长。为了缩短陈酿时间,葡萄酒生产企业日益重视人工催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介绍了几种人工催陈方法,并对各方法的催陈机理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对各方法的催陈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确定适合葡萄酒生产的人工催陈技术。  相似文献   
96.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方法 ,根据相关系数法选取与台州市 7个县 (市、区 )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相关关系都比较密切的 14个气象因子 ,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 ,在此基础上 ,将前 6个主成分的主坐标值作为样本的输入特征 ,建立以 7个县 (市、区 )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为期望输出的BP网络预测模型 ,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BP模型 ,具有令人满意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当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 4个时 ,7个县 (市、区 ) 3组预留有虫面积 3a预测结果的卡方检验为 :η=7.2 92 0 相似文献   
97.
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牧草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牧草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今后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牧草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与方向。  相似文献   
98.
为了给鄱阳湖洲滩植被的监测、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必要的依据 ,将 RS技术 (Landsat-7ETM+ )与 GPS技术、GIS技术相结合 ,对鄱阳湖洲滩植被的分布、面积与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据假彩色合成图描绘了鄱阳湖洲滩植被图 .结果表明 :(1) Landsat-7ETM+假彩色合成图显示 ,鄱阳湖洲滩植被主要分布于该湖的南部和西部 ,东部只有少量分布 ,北部几乎无分布 ;(2 )到 2 0 0 0年 4月 16日止 ,鄱阳湖洲滩植被总面积为 10 18.74km2 ,占全湖总面积的 3 3 .65 % ,其中单位面积生物量≥ 4kg/ m2 的植被面积为 44 4.5 3km2 ;(3 ) ETM+ 4的亮度值 X与单位面积生物量 Y间的回归方程为 Y=-4 897.11+ 87.68X;(4 )全湖洲滩植被总生物量为3 .81× 10 6 t,洲滩植被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为 3 .73 60 kg/ m2 .  相似文献   
99.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人们对森林碳固定作用的关注。碳存储速率依赖于生态系统流通量(光合作用和生态系统呼吸),量化为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在没有密集采样点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估测森林净生态系统交换的方法准确地估计林分水平和更大尺度的碳固定量。本文通过祸合遥感估算的叶面积指数和生长过程拟合模型,估计了佛罗里达州内9 770公顷湿地松人工林一年里净生态系统交换总量。地面图神经网络模型和陆地卫星数据估计的森林叶面积指数平均值是1.06(数值范围0-3.93,包括森林边界)。输入神经网络叶面积指数值,湿地松拟合模型(SPM2)估计的森林净生态交换值在-5.52 Mg·hm-2·a-1到11.06Mg·hm-2·a-1之间,平均值是3.47 Mg·hm-2·a-1。年总的碳储量是33920t,约合3.5 t/hm2。估计的叶面积指数和森林净生态交换均对对施肥高度敏感。图3表1参30。  相似文献   
100.
对湘西女儿寨流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结构特征研究和健康评价的结果表明:荒草灌丛容重最高,人工林土壤容重高于天然林及混交林;对土壤孔隙状况的改善作用表现为林分类型优于荒草灌丛类型,天然林优于人工林,0~20 cm土层优于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油桐人工林、杜仲人工林最高,马尾松天然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其次,而润楠次生林、荒草灌丛、杉木人工林较低;各层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值大小排序为:毛竹杉木混交林>马尾松天然林>荒草灌丛、润楠次生林>杜仲人工林>油桐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土壤结构健康综合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结构以荒草灌丛最差,油桐人工林最好,其余类型介于两者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女儿寨流域及我国类似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